今年以来,期货市场整体呈现出稳健向上的发展态势,多项核心指标持续攀升,反映出市场功能不断深化、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增强的良好局面。
从资金规模来看,期货市场资金总量已突破1.9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这一数据自2020年起进入快速增长通道,2021年4月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至2023年8月已达1.8万亿元。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内,市场资金规模再度增长近800亿元,预计年底有望突破2万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期货市场实现第一个万亿规模历时三十年,而第二个万亿预计仅用五年,显示出行业正步入加速发展新阶段。资金规模的持续扩张,既体现了各类市场主体对风险管理和资产配置需求的增强,也反映出宏观经济回稳和市场流动性充裕的积极背景。
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指出,资金规模创新高主要源于三方面因素:一是全球地缘政治及经济政策变动加剧,企业为应对供应链不确定性,积极利用期货工具进行套期保值;二是资本市场走强,专业投资者更多借助股指期货、期权等衍生品构建稳健投资组合;三是监管部门推动反内卷等政策,吸引大宗商品投资者入市,政策红利逐步释放。
除资金规模外,市场成交与持仓亦表现活跃。今年1至8月,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59.7亿手,累计成交额476.1万亿元,同比增幅均超20%;期末持仓量达4909.2万手,同比增长19.8%。成交持仓比维持在0.77的合理水平,与去年同期持平,显示市场结构稳健,未出现过度投机行为。资金流入与持仓增长同步,进一步表明参与者行为更趋理性,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正有效发挥。

在期货资管业务方面,规模亦实现显著增长。截至2025年7月底,期货公司及其资管子公司的私募资管产品规模达3839.7亿元,较2024年底增长近700亿元,增幅超22%,占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管总规模的3.08%。股票策略、量化对冲和大宗商品CTA策略成为推动资管业务增长的主要动力。行业专家认为,资管规模扩张得益于资产端融合加速及投资者对多元化配置需求的提升,尤其在全球结构性行情支撑下,CTA策略收益表现突出,吸引大量机构及高净值客户通过资管产品参与期货市场。
期货公司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借助金融科技构建多元策略体系,推动产品收益稳步提升,为市场和资管业务良性发展奠定基础。有业内人士指出,期货资管规模的增长一方面反映了投资者对差异化工具需求的增强,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行业在监管规范背景下专业化、合规化水平的显著提高。
期货市场在资金规模、成交持仓及资管业务等多维度均实现积极增长,显示出良好的市场生态和功能发挥成效,为进一步服务实体经济、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提供了坚实支撑。
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股市有什么样的影响?对抑制通胀有什么实在性作用没?
通货膨胀——潜伏至显现通货膨胀是指当一个经济体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 在经济发展的历程中伴随着温和的通过货膨胀(物价上升在10%以下)是允许存在的,但是较高的温和通胀往往会存在着虚拟或泡沫经济。 过度需求和较高的就业从2008年次贷?;岳?,全球经济遭受重创,各国无一幸免。 给中国经济也难以独善其身,我们看到沿海地区大量中小企业(外贸企业)呈现规?;贡?,大量人口失业。 全球经济体可谓是处于崩溃的边缘。 在全球市场岌岌可危、需求低迷的局面下,国务院在2008年11月初提出规模为4万亿元的扩大内需计划,年底前将先行安排1000亿元。 旨在刺激经济、提振内需,恢复人们对经济的信心。 我们从历史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2007年第三季度以前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稳中有升并创历史新高,经济发展的格局是一片欣欣向荣,主要表现在贸易和GDP增长。 美国金融?;枷韵忠岳粗?009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处于处于下滑状态且仅有5%左右。 4万亿的救市资金政策出台后可谓立竿见影,在2010年第一季度末,GDP增速高达15%。 当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还处于经济萧条甚至停滞的局面,中国经济发展却早已独占鳌头。 在2010末公布的统计数据中,2010年第四季度以及全年的经济数据,日本2010年GDP(国内生产总值)为5.474万亿美元,中国GDP为5.879万亿美元,中国首次在全年的基础上超越日本,两国GDP相差约4050亿美元。 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发展数度惊人,有专家预测若干年后中国必将是全球的第一经济大国。 历年来的经济数据我们看到了喜人的一面,但是能否做常胜将军,很是值得商榷的。 我们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考虑。 第一,美国次贷危机。 受次贷?;挠跋?,各国经济都处于极度虚弱状态,经济快速回暖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中国受次贷危机影响相对来说比较小,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位居第二也是可以预期的。 第二,四万亿的救市资金。 我们说经济为背后的是复苏,复苏带来的必然是通胀。 08年金融?;谏习肽?.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以及向大型企业背景下,整个经济体制陷入瘫痪的局面,防止经济衰退,解决就业问题务必是当务之急。 国务院对外公布“4万亿”规划时,首先强调了“出手要快”和“出拳要重”。 2010年3月有数据显示,政府财政赤字占GDP的55%,想想这是多么庞大而不可估量的数字,可以想象能促进多少需求,为我们强大的GDP做出多少贡献?第三,美国和部分欧州国家?;缶锰迨锹看?,急于复苏政府必然会通过量化宽松的货币和扩张财政政策,刺激居民消费,必然会增大外部需求,而中国主要贸易对象又是欧美等国,推理出短期内GDP上涨于情于理。 金融?;蟠吹娜肥凳悄岩缘种频耐ɑ跖蛘汀? 中国至2010以来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达20.25%,创历年来新高;4次上调存贷款利率,频繁出台紧缩的货币政策,目的只有一个——抗通胀2011年4月16日早上,央行行长周小川参加博鳌亚洲论坛记者见面会表示:央行将继续努力努力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因素,适当收紧货币政策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在还未走出金融危机阴霾的欧洲,面临欧元区通胀“高压”和区内国家债务?;又氐牧侥汛?,欧洲央行坚决选择了近三年来首次加息。 这些都表明通胀的仍然是经济发展不可小视的经济指标。 就目前有专家分析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第一,流动性泛滥;第二,成本推动型;第三,外部输入型。 关于流动性泛滥,有点可疑确定不是可靠谱,最新发布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2月流通中现金(M0)数量为亿元,与一月相比较环比下降5.29%,二月环比下降18.59%,但居民居名消费价格指数(CPI)截止2011年3月同比增长5.40%创近32个月来的新高,城市和农村分别同比增长5.20%、5.90%。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多次加息和调准后,且流动性同期有明显缩小,CPI依然创出新高。 论证中我们可以看出流动性并不存在泛滥。 在成本推动型的理由下似乎可以找到一些论据。 我们说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工资或利润推动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 今年CPI屡创近三年新高,通货膨胀日趋严重,物价上涨过快。 今年年初我们看到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都出现严重的用工荒的格局,企业不得不提高工资,可没有慈善的企业,必然将成本提高转嫁到物价上……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变化可以看到,PPI指数今年二月和三月分别同比上涨7.20%、7.30%,创近两年新高。 企业生产的中间价提高,相应物价都会有所表现。 物价上涨会相应增加企业投资欲望(预期更高的物价),增加企业的存货,需要资金来源投入生产,近期的新增贷数据显示2011年3月额度6794亿元,同比上涨33.03%,而二月份额度5356亿元,同比下降23.50%,企业贷款有理由增加相应投入生产的需求。 外部输入型通胀。 经济学家一直强调国际收支平衡,可以美国为首的经济大国在贸易这一块经常呈现入不敷出的态势,然而中国至2004年以来的巨大的贸易顺差,引来世界各国的热议。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30日报道,奥巴马在2008年10月29日公布的致美国全国纺织业组织理事会的信中称:“中国必须改变其政策(包括汇率政策),以便减少对出口的依赖,更多依靠国内本土需求的增长。 ”奥巴马表示,他会利用所有的外交手段促使中国改变。 再者在2009年9月11日奥巴马决定对中国出口轮胎加征35%关税,也可以说是遏止中国对轮胎的出口,保护本国民众就业。 ?;蟮拿拦?、欧洲等国在面临复苏之际,会刺激中国出口增加,出口会增加本国产品和本国货币的需求,外汇的大量储备会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 近期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持续疲软,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自尼克松政府宣布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28年的一盎司黄金对35美元官家从此被打破,2011年4月黄金价格创出历史新高,一盎司黄金=1500美元),外围环境中都有严重通胀反应。 中国政府从2008年起在进出口政策中鼓励进口,在2011年一季度我国出现贸易逆差10.2亿美元,六年来首次季度贸易逆差。 此次的贸易逆差也是在预料之中,紧缩政策频繁出台,大宗商品持续走高,日本地震短期同样会减少对中国的进口等原因,当然人民币对于这次逆差“贡献”是决不容忽视。 除此之外可能还存在以下一些观点同样支持CPI居高不下:首先,基本工资提高必然会带动短期内的交易性动机增加,需求会更加多样化;近期个税起征有望上调至3000元,短期内仍然会有促进需求的增加。 其次,随着通胀加剧,物价上涨,出口持续减少,货币紧缩政策出台,大量国外“热钱”涌入,进一步扩大CPI持续走高。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政府不断出新的房价调控政策,这样大家都在期待房价下降,一部分炒房资金流出,开始进行性的投资或消费,进一步促进CPI不断攀升。 后期通胀将如演变呢?第一点,通胀如果没有有效得到遏制,企业最总将上升成本间接转嫁到物价上,物价上涨在同比物价水平下,工资相比同期(实际工资)增长物价水平近乎没有提高,只是促使更高物价水平下市场环境;从整个市场来说,一个行业的工资上涨,必然会引起其他行业工资上涨,进而出现结构性的通货膨胀,如次此周而复始,必然引起恶性通胀。 第二点,就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来看通胀最大的好处就是增加就业岗位,失业率下降,但人们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的通货迟早会一致。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不存在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换关系,政府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但不能降低失业率,还会是通货膨胀不断上升。 近期扩张财政政策防止经济出现滞涨,央行不断紧缩货币政策通胀压力依然很重,后期预期紧缩的政策仍将持续。 第三点,什么时候没有炒作题材,通胀或许才会消除。 炒作或许是一些人地喜好,我们看到炒作大蒜,葱,食盐等。 受次贷危机的影响房价至2008以来持续走高,从销售价格指数中可以看到2008年11月86.5的低谷,攀升至2010年5月112.40历史性高点。 房价大涨无疑是通胀的罪魁祸首,他不仅导致了钢铁和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而且“拍”出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通知》,涵盖这些产能过剩行业。 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最新公布的土地交易信息显示,5月份,全国60个重点城市共成交土地553宗,同比增加73%;成交土地面积2686万平方米,同比增加89%。 超过三分之一的住宅用地超出底价成交,平均溢价达56%。 上周全国20个重点城市共成交住宅类地块36宗,环比增加600%,成交土地面积253万平方米,环比增加833%。 其中,有5宗地块溢价水平超过100%,有11宗地块溢价水平超过50%,有20宗地块溢价不到50%成交。 2009年6月30日,仅平方米,中化方兴 以40.6亿的天价“夺魁”。 天价地王们不断刷新地价,究竟喻意何在?开发商成本提高再次转嫁到房价里,炒房团同时借力炒作哄抬房价,开盘空的局面,表现出需求大于供给市场格局,完全背离了自由市场机制。 当房价持续高出真正需求人们承受范围内,政府出台一系列房产调控打压政策,房价才得以保持在稳中有升的态势。 后期的发展中,房价降的可能性不是很大,继续上行的空间仍然存在。 (一)、商品房供需后期主要看刚性需求者(能付得起高额房价的人,需要找“丈母娘”的人),只要这些人不“需要”房或市场达到饱和,此刻房价降的趋势才得以体现;(二)、处在衰退性的人口的中国,正在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购房需求后期必然会降低,人人有房的居局面终有一天会实现;(三)、土地供应面积长期处于锐减趋势,可投资性较差。 当物价上涨在人们心中定性时,降低物价难度必然会加大——通胀简单,降低通胀难。 解决经济问题更多靠的是大家,政府仅仅是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