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月23日豆油期货市场表现来看,国内主力合约呈现窄幅震荡格局。开盘价7770元/吨与收盘价7780元/吨之间的10元波动区间,配合0.26%的微幅上涨,反映出多空双方在当前价位的博弈胶着状态。值得关注的是,CBOT豆油期货虽出现1.53%的显著涨幅,但50.30美分/磅的日内高点未能有效突破前期压力位,这种内外盘联动性减弱的现象值得市场持续观察。
基本面数据透露出结构性矛盾:豆油豆粕比价持续攀升至2.64的年内高位,现货比价更达3.27-3.37区间,这种粕弱油强的格局可能源自油厂压榨策略的调整。库存数据显示,豆油商业库存65.63万吨虽环比微增0.29%,但同比23.76%的降幅仍构成价格支撑,而三大油脂总库存180.85万吨的同比9.73%增幅则暗示替代油脂的竞争压力正在积聚。
机构观点分歧折射市场预期分化。佛山金控强调的累库预期与西南期货关注的成本支撑形成多空对冲,这种矛盾性源于不同评估维度的差异:前者侧重短期供需变化,后者着眼长期成本逻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西南期货提出的虚值看涨期权策略,这种非线性风险管理工具的引入,反映出机构对波动率扩大的预判。
从产业链视角分析,巴西大豆创纪录到港与美豆关税下调形成供应端双重压力,但压榨利润维持正向区间可能刺激开工率提升。考虑到豆粕需求受养殖业周期影响存在不确定性,油厂挺价意愿可能向豆油端传导,这种产业链利润再平衡机制或将成为后续价格走势的关键变量。
技术面显示,主力合约在7750-7850元/吨区间构筑短期整理平台,MACD指标在零轴附近走平,成交量能未见明显放大,这种技术形态通常预示变盘窗口临近。建议重点关注7800元/吨心理关口的突破方向,以及外盘能否有效站稳50美分/磅关键位,这些技术信号可能成为打破当前僵局的导火索。
中美贸易战对人力资源的影响
中方目前仍强调中美经济关系是互利共赢,贸易战对中美属于双输,希望中美贸易关系回归健康路径;但另一方面,中国也多次表态称不会外部压力屈服,妥协让步或不是最终选择,最终贸易战是否升级取决于特朗普政府,但仍带有一定的回旋余地。
一、汽车行业:激励整车自主品牌延伸进入高端车市场,刺激零部件企业提升核心技术
①汽车产业链全球化背景下,中美摩擦无法避免。
中国崛起之路下一个攻克点在于制造业,而中美贸易战的背景是产业链全球化。 自我国一部分优质企业打入手机产业链,从零部件配套能力逐渐沿技术链向上攀升,现已基本具备不俗的手机整机生产能力。 而下一个中国可能实现缩小差距甚至弯道超车的产业链,公认是汽车产业链。 受益于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趋势,全球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洗牌加剧。
国内企业与国际品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中国企业有望以成本、核心技术在竞争中分一杯羹,目前我国已有部分零部件供应商打入全球产业链。 此前为引导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国产化,我国汽车产业政策要求外资品牌必须通过合资途径进入我国市场,并对进口车征收25%关税。 而美国此次发起贸易战可能对我国汽车行业提出诸如车企准入、降低关税、股比放开以及限制合资车厂技术外溢等要求,并进一步限制对美国智能驾驶等高新技术企业的并购行为。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无异于为美国“添堵”,中美产生摩擦本无法避免。
②贸易战利好整车行业,影响部分零部件出口企业。
1)整车环节:2017年中国进口美国131亿美元,加税25%将会重创美国进口车,特斯拉也涵盖其中,有能力向高端车升级的整车企业会受益,更加激发自主品牌抢占高端品牌市场,例如吉利Lynk&Co和长城的Wey;短期对美国整车企业负面影响,对中国豪车厂商偏利好。
中国自美国进口汽车金额近几年超过100亿美元,年进口汽车数量超过20万辆,占中国整车总体进口量约20%,体量较大。 进口关税由25%上升到50%,售价提升可能在20%左右,显著提升进口汽车售价将对进口车需求形成抑制,对美国本土整车企业而言形成负面影响,对中国豪车厂商偏利好,如华晨宝马等。

2)零部件环节:目前我国有170亿美元(25%)的汽车零部件(车轮和轮毂等行驶系统为主)出口到美国;从美国进口的零部件主要为传动系统、车身附件等,28亿美元(占比仅7%)。 国内零部件企业以国内市场为主,部分以美国市场为主的行驶系统零部件供应商可能会受波及。
③我国或加快国产化进程,关注核心在技术。
此次贸易战结果无论是是摩擦升级抑或谈判妥协,事件本身体现了美国对中国制造加速前行的担忧,中国未来制造强国之路势必诸多坎坷。
对于汽车产业链,我国更有加速国产化进程的激励,或将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拉动内需以支持汽车产业,以培养一批在国际上具竞争力的优质零部件供应商。 而在这场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国内企业之间的角逐中,随汽车零部件技术更迭及消费者要求升级,从事低端制造的企业将逐渐被淘汰,未来关键是技术之争。
④对汽车关税下调的担忧缓解,汽车板块情绪向好。
中国政府有意降低汽车关税,前期市场担忧汽车板块受到外部冲击,总体行情表现较弱。 但美国挑起的贸易战愈演愈烈,中国对进口自美国汽车加征25%关税,有助短期汽车板块情绪恢复,建议关注龙头企业。
二、农产品行业:加大国内商品价格波动
此前曾写过海天和中炬净利率的趋势分析,其中比较详细地拆分了两者的成本结构。 总体而言,大豆成本约占海天总成本的20%,中炬预计略高。
今天中国对美国进口大豆加税实施贸易反制,短期或将加大国内大豆/豆粕价格波动。 如果中美谈判顺利,美豆上市尚有时间空间,南美大豆尤其是巴西豆在此前可弥补需求缺口,下游企业盈利波动未必有情绪波动大。 因此尚需持发展的眼光审视此次大豆提税问题。
退一步讲,如果谈判不顺利,南美豆主导格局奠定,大豆价格上行成为必然,则此类系统性成本上行必将带来新一轮提价。 12/13年提价潮即来自于大豆涨价,海天先行提价,厨邦滞后半年。 预计此假设下,海天厨邦或将于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这一时间窗口再次提价对冲成本上扬。 但预计两强提价间隔窗口期显著缩短至一个季度(参考16/17年提价间隔)。
对奶价的影响:豆粕成本占养殖成本的5%上下,并非主料。 豆粕成本若上升会对养殖成本有一定影响,但比较小。 此外,尽管养殖成本端或受小幅度影响,但短期传导至下游的可能性也不大,大概率在上游体系内消化,因此我们认为短期不必担忧奶价会有即刻性的上涨。
三、航空业:长期影响偏利好
①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4月4日发布了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公告,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14类106项商品加征25%的关税。 其中包括空载重量超过公斤,但不超过公斤的飞 机及其他航空器。
②对于我国目前航空公司所运营波音飞机来说,仅有B737系列(除B738MAX)属于此次对美加税清单中。 2017年全行业增加119架,航空公司资本开支角度,融资租赁和自购约占三分之二,即80架。 以每架集采金额4亿人民币计算,2017年全行业相应进口金额476亿元,航空公司角度318亿元。
③我们认为从此次飞机引进关税区间来看,是为了支持我国支线飞机制造业发展,我国航空公司与波音已签订单部分,所加关税或将由波音与我国航空公司共同承担。 目前波音飞机实施5%的最惠国税率,若加征25%的关税,每架飞机增加约1亿元成本,2017年新引进119架相应飞机,若与波音公司各承担50%,我国民航业将增加资本开支59.5亿元,按照年折旧率约5.5%,我国民航业每年将增加成本3.3亿元。
④另外,中美贸易战中方表现强硬,将推动人民币贬值,我国航司或将受到汇兑损失压力。 但中美贸易战将同时拉低全球经济需求,国际油价势必下挫,汇率和油价的扰动影响或将部分抵消,具体进一步测算需观察中美贸易战之后进程。
⑤中长期来看,如果贸易战持续,航空公司采购飞机或将更多转向空客,但由于空客公司订单已较为饱满,我国航空业或将在未来若干年运力投放更为趋缓,供给收紧较为确定,利好民航业供需改善,推动票价和航司盈利上涨。 整体来看,偏利好我国民航业中长期发展。
四、计算机行业:利好网络安全、自主可控等板块
①从中美贸易战双方的产品清单来看,对计算机板块直接影响很小:计算机行业公司主要以软件、服务器等硬件、信息服务为主,从USTR1300种名录,基本没有计算机行业公司产品,因此,对板块的直接影响很小。
同时,绝大多数计算机行业公司,在海外的营收占比不超过30%,且海外营收主要以美国市场为主的仅有万兴科技()、潜能信息等少数几家公司。
②中美贸易战,利好网络安全、自主可控等焦点板块:贸易战的不断升级,有利于推升更为事关国家安全和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性,利好网络安全、自主可控等热点板块。 从2013年美国棱镜门事件以来,国家层面一直从政策、资本、国产化等维度,全面支撑信息安全、自主可控关键设备、产品的研发和市场培育,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化产业集群。 涉及到网络空间安全的核心产品和技术,核心考虑点即是自主可控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经济一体化源于西欧,其本义在于以区域为基础,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经济一体化的实现需要在一体化区域内消除阻碍贸易与生产要素流动的各种障碍,因此有学者简单地表述为“再生产过程各个阶段上国际经济障碍的消除”。 此外,经济一体化还需要在区域范围内设立机构,形成共同的内在管理机制,制定共同的制度规范,为市场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和持续一体化的动力。 所以,组织性和制度性是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特征。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受民族国家维护自身利益的制约,国际社会中的动荡、冲突以及其他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时而会阻碍全球化的进程。 在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的国际环境下,寻求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大国、强国的战略选择。 欧洲的历史和地缘因素决定了欧洲走向一体化的道路,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增强了欧洲的国际影响力,欧盟已经作为一个整体成为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至关重要的一极。 尽管长时间的欧洲历史是以战争和分裂为主线,但自中世纪以来,欧洲人在共同渊源中存有基本认同,这些共同渊源可以归为三个部分:希腊哲学、罗马法和罗马天主教教会的社会伦理。 正是这一共同的文化传统为欧洲最终走向联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来看,我们可以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初创时期,以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为标志;欧共体时期,以1967年煤钢、原子能和经济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为标志;欧盟时期,以1993年欧盟的成立为标志;制宪时期,以2003年欧盟宪法草案提交讨论为标志。 2.北美自由贸易区——南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先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洲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区、南方共同市场、安第斯集团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在原美加自由贸易区基础上,于1992年宣布成立。 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为三国间的贸易和投资制定了许多法规,包括逐步取消关税以及其他贸易壁垒和投资限制等,加快了墨西哥吸引外资速度,特别是美国投资。 美墨之间的经济互补性强,墨西哥需要美国的先进设备和技术,美国需要墨西哥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 对墨西哥来说,既增加就业机会和出口份额,又促使其进行内部调整并提升了本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墨西哥作为发展中国家与美加建立经济一体化组织,为其赢得了经济发展空间,尽管墨西哥的农业、机械设备行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总体上看是受益的。 3.东亚区域一体化——孕育多种机遇和活力的未来亚洲振兴的关键东亚经济尤其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亮点。 东亚经济所孕育的生机和能量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投资,但相对于欧洲和美洲,亚洲尤其是东亚的经济一体化却滞后。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注重发展同东亚周边国家(指日、韩和东盟10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并积极推动中国同东亚国家间的区域经济合作。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是:2002年我国与东盟达成要在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日—新自由贸易协定业已签署:“10+3”(东盟10国与中、日、韩)模式已在发展形成中;中、日、韩三方合作也在探索中。 世贸组织虽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她受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制约.真正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还有待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