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前锡市场的整体格局来看,矿端供应持续偏紧是一个核心制约因素。具体而言,缅甸作为重要的锡矿来源地,其运输通道因泰国边境问题受阻,这直接限制了锡矿的进口量。同时,缅甸矿证办理效率低下,企业参与度不及预期,导致复产进程可能放缓,进一步加剧了矿端的紧张局面。这种短缺不仅影响了原料获取,还通过成本压力传导至下游。
在冶炼环节,国内加工费处于低位水平,这直接压缩了冶炼厂的利润空间,导致普遍亏损。原料库存的进一步收紧,使得冶炼企业面临严峻的运营挑战,开工率显著低于正常水平。这表明矿端的供应瓶颈已实质性延伸至生产端,削弱了整体产能利用率。尽管印尼精炼锡出口在出口证事件解决后恢复正常,为市场带来一定增量补充,但由于矿端短缺的持续影响,总体供应仍处于紧缺状态,无法有效缓解供需失衡。

消费端则呈现出相对积极的信号。下游行业排产数据表现良好,反映出终端需求的韧性。全球关税谈判取得进展,这可能为锡出口提供正向拉动,特别是在海外市场库存持续去化的背景下。海内外库存均呈下降趋势,且海外库存已降至历史低位水平,这突显了市场对锡资源的强劲需求。库存的去化过程,叠加矿端短缺向冶炼端的传导,共同支撑了价格走势。
综合以上分析,锡价预计将维持震荡偏强运行态势。矿端紧张和冶炼端亏损的双重压力,限制了供应扩张,而消费端的潜在增长和库存低位则提供了上行动力。未来需密切关注缅甸复产进度、关税谈判落实以及库存变化,这些因素可能放大价格波动风险。整体而言,市场供需结构短期内难有根本改善,投资者应警惕供应中断带来的上行风险。